细致编写教案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水平,想要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教案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1
7.1 走进法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法律的基本特征
(2)法律的作用
2、学习难点: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86页情景材料,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道理?
2、阅读教材87页的正文部分,列出法律的三个特征。(理解并背诵)
(1)
(2)
(3)
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 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
(2)
(3)
五、合作研讨部分:
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六、课堂展示部分:
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种类及内容
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91-93页情景材料,填写p93的表格。
2、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
3、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什么叫刑罚?列表说明刑罚的分类。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 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
2、刑法和刑罚的区别
3、阅读教材95页的情景材料,讨论案中犯罪分子应受到什么处罚?并区分主刑和附加刑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2、阅读教材96页的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3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1、能认清犯罪的危害。
2、从法律角度,能知道如何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3、能认识到自己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1)犯罪的危害
(2)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习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97页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道德水平高低和违法犯罪的联系。
3、结合98页的材料,分析犯罪的危害有哪些?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作用是什么?
5、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6、结合100页的情景材料,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哪些?(把表格填好即可)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正确认识青春期烦恼(见教材p9页情景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烦恼吗?
议一议:怎样认识青春期出现的这些烦恼?
(这些心理矛盾是我们 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板书框题:
(二)消除心理烦恼 快乐成长
二、讲授新课
1、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
(1)青春期的心理充满着矛盾,这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教师讲述:
像上面情景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青春期的'其他心理矛盾,在成长中出现的其他许多烦恼,这都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烦恼有哪些特点呢?
(2)青春期心理特点
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和烦恼,有时会使我们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
2、弹奏好自己的青春协奏曲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11页情景材料)
(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讨论:“我”是怎样消除烦恼,快乐成长的?这些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
(“我”是用沟通的方法消除烦恼的,快乐成长的;这告诉我们,要想消除烦恼,就要打开心灵之窗,敞开心灵之门,多与人沟通。)
(1)多与人沟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克服烦恼三部曲”)
想一想:对于上面克服烦恼的步骤,自己还有什么补充吗?(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读一读:(见教材p12页材料)
想一想:“战火”为什么这样慢慢地熄灭了?
(2)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①当我们出现心理冲动时给怎么办?(教材p12页①)
②怎样提高自己的控制力?(教材p12页②)
(3)不断丰富自我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2页情景材料)
说一说:参加以上活动对解决心理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有何作用?
议一议:还有哪些好的方式?
(教师按教材简要讲述)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13页:“读一读”
三、课堂小结:
(按板书小结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
四 、本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 之权。(2)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 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 的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 。
4.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6.后继的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7.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 ,增加 ,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北宋 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 发兵 (2)分化事权 文臣 三年一换 通判 (3)收税 转运使 中央 4.中央集权 皇权 5.武将 文臣 6.宋太宗 文臣统兵 7.科举制 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 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4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4.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致使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代十国
北宋
军权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财权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民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调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5
授课教师 何自沛
章节内容 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 共 1 课时
时间 2020 月 日 班级 七年级 班
课程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
分析 《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 1、背诵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并说出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评价任务 1、评价目标:由学生自己整理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加深对科举制度的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评价方法:以学生互评为主。
3、评价过程:
第一步:学生阅读第1、2、6课,梳理相关知识,设计出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二步: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呈现方式,请学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学生互评。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4、评价总结:教师可以请学生举一反三,进行类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设置情景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当一个文官还是武将呢?
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同学的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1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赵匡胤画像图和赵匡胤人物介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成:开封
国号:宋(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
a.收取兵权
展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宋太祖收兵权的第一项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展示第二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二项措施。
学生答:控制调兵权;
展示第三组图片,由学生讨论图片所蕴含的第三项措施。
学生答: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加强皇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b、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中控税收;
d、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总结: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能表达的能力。
目标2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分小组汇总答案,五分钟后展示各组答案。
学生答:①重文臣,轻武将
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
教师评价:评价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好的方式要有科学性,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同时要简明扼要,增强识记效果。
3、重文轻武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右上角“相关史事”中的材料,通过材料分析重文轻武的影响。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归纳: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吏过多、军队指挥不灵等诸多弊端。 难度较小的知识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目标3
三、小小辩论会——重文轻武之利弊
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 1、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自己掌握的知识,并且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事物。
小结 曾经的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 承上启下。
作业 做本课练习册;
预习下一课内容。
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基于学生心理年龄和思维特点,并根据他们已习得的历史知识,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者和被学习者,拓宽学习的空间,给予更多的表达机会,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相关地图,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自主展评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说本节课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前端学习;探究展评;畅谈心得.
教学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教学准备 导学案、教学课件.
第 2 页 共 5 页
教学流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设疑 激趣, 导入
新课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八十多个朝代。同学们知道一个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有一个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黄袍加身。被人戏称为历史上最轻松的开国皇帝。你们知道这是哪一位皇帝吗?
展示:赵匡胤图像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唐宗宋祖”的诗句,说的就是赵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树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回忆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个别回答
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前端学习,读图识史
?一、披上黄袍得天下】
前端学习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预习检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开始南征北战,国家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从图中读历史。(展示:五代十国(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势图)
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展示:图册p6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再来看完整的北宋时期形势图,请问北宋是否实现真正统一? 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归纳:北宋的确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部分地区。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政权与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小组核对答案,展示评价
个别回答
七嘴八舌
师生归纳,共同得出结论
巩固探索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过比较地图,得出历史结论 三 史 料 阅读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黄袍加身,轻松地做上了皇帝,但他当政之初却烦恼重重,晚上失眠,睡不着觉。他烦恼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第 3 页 共 5 页
普曰:“&b&b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镇割据,武将飞扬跋扈,最终导致唐朝覆灭。太祖担心自己亲手建立的国家也会如此。因而担心伤神。权衡之下,太祖宴请了自己的手下武将们来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请一个学生讲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我们再回到史料中,针对太祖的担忧,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问题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探究1:阅读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内容
收兵权(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 夺臣权(行政) 中央: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制财权(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文化 发展科举制。 补充宋代科举制的录取情况,提问:宋代科举制有什么新发展?
补充材料: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等。 ——出自360百科
根据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使得文风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国时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旧五代史》
个别回答
请学生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个别回答 做好笔记
学生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展评
个别回答
阅读材料
根据材料回
答
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
第 4 页 共 5 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童谣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谚语
提问:三个材料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追问:同学们能否从刚才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轻武的表现?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最明显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有没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b&b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提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祸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
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 连线题巩固。 个别回答
个别回答
阅读材料
学生个别回
答
学生先小组
交流,后全班
展评
派代表上台
练习
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浅谈感悟,拓展提升
?你辩我论】
材料四: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如果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反方:北宋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证据。)
完成板书,排列顺序。(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吸取教训 加强皇权 重文轻武 积贫积弱)
总结: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辩论的,宋朝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前行。
思考并个别
发??
.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第 5 页 共 5 页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二、加强中央集权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7
过程与方法:事例分析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
2、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自信的含义。
难点: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听了这首歌曲的体会。
(生谈略)
[师]介绍这首歌曲,是要指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有一份自信,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课题(投影):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板书)
第一框“我能行!”(板书)
(三)、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知道自信的含义和表现;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
2.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
3.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10分钟左右)
(一)、出示自学提纲(投影):
1、面对众口一词的批评与反对意见面前,罗丹为什么能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
2、什么是自信?
3、自信的表现?
4、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
5、怎样走出自信的误区?
(二)、自学、批注,画出知识结构图。
(三)、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20分钟左右)
(一)、组内互探。
(二)、师生互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区别对待(投影):
一、自信一族(板书)
活动一:罗丹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
活动目的
让学生看到一个自信者是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的,为后面讲自信的含义作准备。
因为罗丹非常的自信,他相信自己行,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
活动二:说说“我能行”
活动目的
通过对自己成功经历点滴的回顾及选取感触最深的“我能行”,唤起学生内心对自己肯定的感受,在情感上深入体会“我能行”,为后面讲自信的含义服务。
活动准备
(1)给学生一些提示:“我能行”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也可以是体育、文艺方面的,还可以是技能、特长方面的,等等。
(2)借助教材上的三张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表情、肢体动作给人的感受:积极向上、愉快喜悦。
活动过程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我能行”,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认识到自己的“我能行”呢?怎样消除自卑,找回自信呢?大家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面对现实,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要将对自己的期望值定得过高。二、学会将情绪和行动分开,不要因为情绪影响自己。三、自我认知问题。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缺点与同学的优点相比,自卑越来越严重,要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四、避免将能力与成绩直接挂钩。不要因为某一门功课成绩暂时不好,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我们应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走进“我能行”大门,充满自信地在风雨中微笑。
第二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简洁地概括自己感触最深的“我能行”,尽量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说出来。
[生甲]我回家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街道,老担心有人追,我就说:“我能行!我能行!”相信自己能行就过去了。
[生乙]老师要我当主持人,我老怕说错,我就告诉自己,就当台下面没有人,“我能行”,这样就不害怕了。
[生丙]我怕举手发言,当众表演,我就时常鼓励自己,那没有什么的,“我能行!”现在就好多了。
[生丁]我怕玩单杠,怕摔跤,在训练的时候,我就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现在我也敢玩单杠了,我能行。
……
[师]为什么简单的“我能行”三个字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
(学生回答:自信心的体现)
第三步:学生将列举的“我能行”填入书中空格中,不必受空格大小的限制。
第四步:教师小结。
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让人们持有的是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回首走过的成长之路,你一定说过无数次“我能行”。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沉入我们心底的时候,我们就真正长大了。
问题二、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在思想、行为、情感上都表现出“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
问题三: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
行为上表现“我能行”, 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活动三:观察并扮演自信者的风采
活动目的
通过扮演自信者的方式使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去体验自信,在模仿中学习,内化对自信的理解。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板书)
活动四:你怎样看待青蛙的行为
活动目的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评价自己,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信含义的理解.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青蛙的行为不是自信,而是自负,因为它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脱离了实际,导致了它的悲剧。自卑、自负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导致自负,对自己评价过低则导致自卑。自负、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点,才是自信。我们应明确: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认识。
问题四: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
自负与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
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
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
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活动五:你能举一个身边的自负者的事例吗?为自负的人画一幅像。学生讲项羽、马谡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举身边自负者的事例。
我们要自信,但不能自负,不能自视过高,更不可狂妄自傲。人一自负,就如高山滚石,只下不上,只退不进,不仅会落伍掉队,自大自满的姿态也会惹人反感,遭人耻笑。
问题五:怎样走出自信的误区?
1、自卑与自负是自信的误区。2、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的好,也不敢尝试;3、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4、我们既不能轻视自己,也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只有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走出自信的误区。
全班朗诵“我能行”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
正视有“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还帮别人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能行。
(三)、小结: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
(四)、朗读或默记知识点(诗歌朗诵及歌曲欣赏)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3分钟左右)
(一)、教师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学生做作业。要求当堂完成。
(二)、课下预习下一节课。 讨论补充记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