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范文网 >工作范文

部编版教案5篇

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教案的完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和秩序维护,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部编版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教案5篇

部编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预习

侧重于字词,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读课文,注意读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②其势弱于秦。

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 } 故曰:弊在“赂”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部编版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0、雪孩子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想想说说

1、看图8,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道-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雪孩子》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首篇不注拼音的课文,上这节课之前,已经和学生一起把生字用习惯的方法识记掌握了,课文也通过多种方式读得比较通顺,流利了。这篇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我在课件的制作上努力呈现得像一本图画书,力求课件的演示能像绘本一样展现,如大量的简单的黑色背景上仅仅出现一句话或一个字,一个词,以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或是白色的背景上呈现一幅生动的图画再配上简单的一两句话,按照故事的发展一页一页地往后翻。

另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入了三段动画片,其实没有动画片的引入学生也能从课文的朗读中感悟到雪孩子的`美好品质,但权衡再三没舍得去掉。现在的许多动画片色彩过于艳丽让很多孩子审美疲劳,情节过于浮夸缺少教育意义,音效等动静过于嘈杂容易让孩子浮躁,许多动物失去原型,搞得"四不像"弄得很多孩子"指鹿为马"等,总之现在的许多动画片堆砌了些文化垃圾。而《雪孩子》这个动画片带给大人和孩子的是无限的美感和启迪,画面是那种老美术电影制片厂精心绘画制作的,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到,学生在看动画片时精心欣赏并沉浸其中,而且学生有时欢喜有时忧的表情告诉我,虽然浪费了一点读书的时间,但也有很重要的收获。

关于教学设计,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如: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话"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读这句话,有的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反映出雪的信息。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图中的小白兔,分别用"咦","哦!","啊!"续说句子,学生如临其境般的面带一种或疑惑或兴奋或顿悟或咏叹的表情和语气,使语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生尽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后的场景更加开阔,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三段时,出示雪孩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小伙伴,你喜欢吗,你高兴吗顺势引导学生欢欢喜喜地,高高兴兴地读这一段,感觉学生读得也比较有气氛。

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读出了难过,因为雪孩子舍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学生读得高兴,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一件好事。学生不同的见解代表了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本课教学的不足有下面几点:

1,整段整篇的朗读少,最后缺少全文的朗读展示环节。

2,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推敲锤炼,如在读完第五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读后感受到危险了没有,有的学生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明白,问题缺少实效性。

3,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缺少评价,导致后面学生的朗读缺少提升。

4,课文中有些词句挖掘不够,如"自己却化了","他飞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飞"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点明了由"雪"到"水"又到"汽"的变化,但课堂上没有进行引导。

部编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 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 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恐龙无处不有-→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①引出说明对象→②-⑥摆出对立理论→⑦-?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高压产生斯石英,高温还原为沙子)→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知识卡片助读:

事理说明文多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等。

小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古生物学转入地质学,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摆出两种对立观点,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行星撞击说,解释了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梳理脉络看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中初步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适时落脚在对逻辑顺序的研讨上。)

四、语言聚焦——品读,鉴赏表达悟写法

研讨三:科普文的科学严谨和通俗生动,你能发现吗?

1.关注括号中的补充文字(课后练习题3)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方法,补充证据)

b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科学价值,现实意义)

c即非常纯的沙子。

(科学态度,严谨认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适时调侃,幽默生动)

小结: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关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品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共性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科普文准确严密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五、头脑风暴——补写,激活思维试身手

研讨四:科普文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技巧,你能运用吗?

1、辨识:认一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参考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

参考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参考3: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参考4:制造业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术,做成透镜放大物体。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进入了观察细胞的时代。

参考5: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期出现的内燃机不仅仅使工业,还让整个世界、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助力。

(这一步,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学生掌握的科学事例有限,还可扩大为谈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

过渡: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科学观点,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他说服你了吗?其实,这只是众多推论中的一个,并不是定论。

3、质疑:比一比,请为“恐龙灭绝”这一话题补充一个你认可的学说。

布置作业:查资料,从众多的“灭绝说”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恐龙灭绝”这一话题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研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两篇科普文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客观的定论,而是主观的一己之见。学习这类文章,要进行理解式阅读,在文本和生活的联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试着将文本观点与生活经验进行相互印证。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与作者展开“对话”,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作者商榷,激活思维。)

部编版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读题

2.质疑:

①小蝌蚪长什么样?

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会认字

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会写字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五)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

1.自由朗读2.3.4小节,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再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儿?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用词的准确、生动

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种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大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体会青蛙的美,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

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

1.由读读2.3两节,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

2.重点理解:

(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知道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节,体会见面时的情景。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2.口头填空: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四)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全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5.读读说说:(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书上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三)总结导行: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四)课后延伸:

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课后阅读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

附板书

01小蝌蚪→找→妈妈

问鲤鱼、乌龟?(青蛙)

大脑袋先长后腿四条腿

黑灰色的身子再长前腿宽嘴巴

长长的尾巴尾巴变短披绿衣

尾巴不见露白肚

鼓眼睛

部编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观察课本插图,认识我们的环境问题。

2、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判断出他人的发言时否切题。

3、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通过交流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2、了解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确切的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吗?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早上推开窗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摇摇欲坠的星星。可是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图片,这是我们现在生存的真实环境,看完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

2、指名学生说说看完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3、师:同学们的认识都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些环境问题,为环境的改善一起来出谋划策。(板书课:我们与环境)

二、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1)图片上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准确地概述出来。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4)如何才能防止这种情况恶化?

(5)你身边发生过这些事情吗?

三、交流看法

1、互动交流

(1)生看图片,自由交流,师巡视教室。

(2)引导学生讲述画面内容。(图一: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图二:水污染;图三:空气污染;图四:固体废弃物污染。)

(3)引导学生说说观图后的感受。

(4)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如何可以缓解这些环境问题。(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使用环保洗涤剂、……)

(5)师小结:生活中垃圾随意堆放,废水随意排放等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让我们重视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2、分组交流

(1)自己身边还存在什么环境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需要做哪些工作?做了会有什么效果?

(3)生思考他人的发言哪里不合理,哪里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4)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发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3、总结交流

(1)生轮流上台发表看法,并选出说得最好的同学。

(2)师适时给予点拨,并给予同学鼓励或指正。

4、张贴展示

师:通过交流,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刚才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大家也都听到了。现在,你们选出其中最可行的十条办法列举出来,我们将它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5、范例展示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纸张双面使用,不浪费纸张。

2、坚持做好垃圾分类。

3、离开房间随手关灯。

4、绿色出行,充分利用交通工具。

5、洗完手立即关掉水龙头。

6、购物自备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7、不乱丢垃圾,保持市容市貌。

8、不践踏花草树木。

9、不随地吐痰。

10、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四、课后作业

回家向爸爸妈妈传达此次交流的内容,共同约定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有什么环境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问题

怎么解决问题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一个话题,我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整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积极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让他们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人的责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中班幼儿教案5篇

美术裙子教案5篇

大班纸花篮教案5篇

足球教学教案5篇

大班春雨教案5篇

《家乡》教案5篇

游戏钻山洞教案5篇

中班夏天教案5篇

羽毛教案5篇

防暴安全教育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44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