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性,在教案中,我们可以加入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蒙氏数学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
??、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
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
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4
活动过程:
目标:
1、 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 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准备: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流程:
一、 话建筑,赢积木
导语: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欢怎样的房子,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 争回答,数积木
(一) 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导语:有的小组领先了,有的小组暂时落后,不过没关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积木很顽皮,像玩捉迷藏一样躲了起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把藏起来的积木找出来。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 造房子,数“砖块”
(一) 造幢房子把分数
导语:经过两轮的比赛,哪一队的领先了呢?请每组朋友用你们现有的积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房子由几块积木建成,共得到了几分。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
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 学做小小建筑师
导语:(出示建房图纸)你们造房子、数积木的本领都那么大。那你们能不能在根据图纸上的建房要求,在5分钟内造出与图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他是由几块积木建成的呢?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导语: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们你是用几块积木建成的好不好! 教学反思:[ ] 今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还成为了我园计算专题组的“一课多研”研讨的课例,反思一路走来获得成功的的原因,我觉得有:
a) 关注细节的设计
计算活动教具多,对环节间的小结语要求也高,在这一次组织活动前教案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次的“过电影”,把握了每一个环节的细节要点(孩子合作中可能的状况、每一次小结重点提炼和梳理的内容、重难点落实的方式)。“细节决定成败”,活动前我让一个个环节都顺溜了,我想这也是活动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b) 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推理、肢体运作、空间、内省、自然探索智能。
2、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发现事物间内在的联系,进行简单推理与分析。
3、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红、黄丝带若干条;故事图片,眼罩一付,自制大书大小颜色不同的碗;1个小球;3杯水和勺糖。
活动活动:
一、导入部分:
谈话: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范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在玩游戏之前,小朋友先告诉我10以内的单数都有谁?10以内的双数都有谁?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名称:跳单双 ①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小朋友身上都系有漂亮的丝带,那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丝带有什么不同?(颜色不同)那我们系红丝带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圈,系黄丝带的小朋友在红丝带小朋友的外面再围一个大圈,小朋友手插腰跳,里面的小朋友往外跳,外面的往里跳,按照老师的的口令来回的跳反复进行,直到老师说:“停”则立即停下,老师检查完丝带就可以判断出你跳的是单数还是双数,你们相信吗?﹙教师要说的神秘一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②游戏过程:教师喊口令幼儿做游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并对犯规的幼儿及时提醒。 ③教师总结:为什么老师能说出你们谁是单数,谁是双数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讲述故事《小鸭子学游泳》 ①教师提问:乌龟老师为什么说小鸭子撒谎了。﹙幼儿可以根据刚才玩的游戏的经验判断,推理﹚ ②教师总结:因为它在原地往对面游,到对面是一次,到原位是2次,反复……﹙让幼儿说出答案﹚听完了这个故事小朋友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聪明吧!是因为老师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推理才想出它的结果,所以我们小朋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难题时要多动脑筋,多思考。接下来我就要考考你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
3、游戏名称:猜猜他是谁 游戏规则:教师选一位幼儿戴上眼罩,任意再请一位幼儿上前,让戴眼罩的幼儿用手摸摸其头部并可以提任意的问题。如:是男孩还是女孩,胖还是瘦的,喜欢什么等,请戴眼罩的幼儿来猜猜他摸的是哪位同伴。
4、阅读推理游戏 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奇妙的大书,出示大书幼儿观察,从封面到第3页,封面是彩条,依次红、橙、黄、绿、紫,第1页是一个大大的红苹果,第2页是两个橙色的桔子,第3页是三个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
5、小朋友真聪明接下来我们在玩一个游戏“猜猜看”。 出示三个碗和小球,请幼儿闭上眼睛,把三个碗倒扣好,再将小球放入任意一个碗中,根据情境给线索,如球放在最右边的碗里,给出的线索可以是不在中间的碗里,也不在中间碗的左边的碗里,请幼儿猜出小球换位只继续游戏。 6、小朋友你们喝果糖水吗?那我们一起做一个实验“猜猜哪杯水最甜”在3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开水,水量区别大一些在分别放入一勺糖,请幼儿猜一猜哪杯水最甜,并说明理由,尝一尝验证一下。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与推理说出了很多难题的答案和结果,最后我们所有的小朋友都获得了爱动脑筋的小明星,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外面继续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活动反思: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简单的推理只是个开始,学生在生活中,数学问题中已经无形的接触了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而这节课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叙述推理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推理的趣味性,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重点,做到:
1、本节课用学生喜欢的、擅长的猜密码引入。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是充满了兴趣。通过猜密码的游戏,由开始没有任何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因为所给提示不同,所猜得结果也不一样。调动起学生猜的兴趣和激情,初步感知推理的意义。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于语言的表述,教师引导他们借助连线法、表格法来推理,简化了推理的过程。
3、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的能力。简单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让学生多说,完整的说。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推理的过程。
4、练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设计形式生动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层次分明,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既巩 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七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互换的方式找出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磁性动物教具8只,雪花片人手8片,粉笔、作业本、铅笔。
活动过程
一、对数游戏,复习7的组成。
1、今天我们来玩对数游戏,小朋友报的数和老师报的数合起来是7。我报1,引导幼儿说出我报6,1和6合起来是7。
2、依次复习7的组成。
二、学习8的组成。
1、今天天气真好,小马和小狗都请小兔去它们家做客,这可难坏了小兔们,于是它们决定分开来,一部分小兔去小狗家,一部分去小马家。我们来看看,有几只小兔呢?(幼儿回答)几只去小狗家,几只去小马家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一分,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说说分别是几只。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引导幼儿边分边说,有几只去了小马家,有几只去了小狗家,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不相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8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7)。
3、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交换关系,再来找找,还有那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原来,我们只要将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对分合式,因为两个数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4、现在我们知道了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谁会把这7种分法有顺序的写出来,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递增、递减的关系。
三、我也来分一分。
1、每个幼儿分发8片雪花片,请你将这8片雪花片分成两份,每一次分的`要不相同,分一次记录一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分成两份。纠正幼儿不良书写姿势。
四、结束活动。
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及上课情况。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7
一、大班科学活动:
学习4的组成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的组成,初步知道对一个数进行有顺序的分合。
2.初步学会归纳一个数分的组数与总数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数学课件《学习4的组成》房子图一幅。
幼儿材料:房子图、铅笔、4个花片、小杯子;幼儿人手一份练习:操作一填分合式、操作二涂爱心、操作三根据图片填分合式。
四、活动指导:
1、复习3的组成。通过游戏"拍手对数""举卡片对数"复习3的组成。
2、认识房子图。
(1)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观察。
(2)请幼儿用摇花片的方式,边操作边记录4个花片分出的数量,看看有几种分法。
(3)幼儿摇花片,教师指导幼儿在房子图上记录。
(4),引导幼儿根据房子图上的记录共同归纳4的组成方法并理出有顺序的`分合式。
3、分组操作
(1)操作一:摇双面花,填写4的分合记录。
(2)操作二:用水彩笔填涂爱心,记录4的分合。
(3)操作三:根据图片实物特征,记录4的分合。
4、师生共同:4的不同分合方式,了解4的组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5、游戏:找朋友。
幼儿根据老师指定的总数,找出和自己所挂卡片合起来是2或者3、4的朋友,并说出组成它的两个数。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篇8
【设计意图】
?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将本节活动课,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铅笔?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对了,我们都要用右手。我们的右手很能干,给它戴上红手镯,那左手就戴上绿手镯。今天我们就来区分左和右。
(二)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发现自身的左右,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戏:看谁做得对。
让幼儿跟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较缓慢,随后游戏的速度由慢变快。如:"举起你的右手(戴红手镯的那只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左手叉腰(戴绿手镯的那只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左边和右边各有哪些物体。
(三)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请5-6名幼儿排成一横排,说说xxx的左边是谁,右边有是谁。
2、游戏:幼儿两两结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作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四)操作活动
1、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画、涂色活动。
2、请幼儿结合活动材料,说说图上具体的左右关系。
【活动延伸】
让幼儿区分左右,加深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左右是一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的相对概念。
【活动反思】
一、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的功能来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使学生对左右的认识逐步深入。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